宋代名刹宝庆讲寺,位于宁波市江北庄桥姚江边青林古渡的北岸。北宋端拱二年,也就是公元989年,有一位叫宗定的僧人来到青林古渡,见姚江水面开阔,芦苇丛生,野鹤飞翔,银鱼跳跃,远处骠骑山势若奔马,近处青林绿树成荫,山水形胜,宜于修行。他联想到佛经上说,过去佛陀行化至摩突罗国,见一青林,枝叶茂盛,对弟子阿难说,此林地名优留茶,将来我离开人世后一百年,会有比丘商那和修在此地转妙法轮,就在青林渡北岸建造了青林庵。寺庙建成后,其徒宗本又进行了续建,并将寺名改名为西資庵。
南宋宁宗开禧年间(1205-1207),僧人广清开始大规模修建,寺院终成规模,朝廷赐额“宝庆”。嘉定十五年(1222)经宋代朝廷的特许,宋宁宗赐额“宝庆讲寺″,并请三朝元老、一代大儒、礼部尚书王应麟撰《宝庆讲寺记》。据考证,王应麟一生只为两座寺院写过碑文,其中一座就在宝庆讲寺,碑文名曰《宝庆讲寺记》。在新建观音殿落成时,又请另一大儒黄震撰《宝庆讲寺观音殿记》。该2碑现在还在,但是新的。1225年,宋理宗即位做了皇帝,按惯例新皇登基,天下惟新,需改年号,理宗将年号定为“宝庆”,此事恰恰应和了宝庆寺的“宝庆”二字,寺僧认为这是佛祖护佑,天子得道,是为祥瑞,举寺庆贺,法门大张,宝庆寺的影响大增,民间也开始流传“先有宝庆寺,后有宝庆年”的说法。以后又经寺僧广净、祖等人的不断努力,宝庆寺的佛像庄严,殿堂整洁,“蔚为丛林伟观”,天下遐闻。元朝,宝庆寺更名为“宝庆教寺”。不过,没有多久,宝庆寺就与当地另一座寺院保国寺合并,成为上下两个律院,民间传说“上有保国寺,下有宝庆寺”的说法。到民国年间,寺院逐渐破旧败落。 解放后,寺院一度辟为学校,后又作仓库及村民住宅之用。 「文革」期间,寺院破残,佛像无存,香火中断。
一九九三年,寺院僧众发愿重兴宝庆古刹,几年来,克服重重困难,终于使千年古刹重放光辉。寺前有七塔,山门后是放生池,有桥。天王殿雄伟。 大雄宝殿,重塔歇山,雄伟庄严;殿中置「鸣笼顶」藻井,为浙东佛殿中所罕见。大殿内有净高达三.八米的玉佛,为目前宁波市各寺之最。大悲殿的千手千眼观音立像,宏伟大气,金碧辉煌。现在万达广场开在了旁边,昔日荒郊变成了闹市。再往南500米就是青林古渡了,现在渡口有一座永宁庵,受大众布施中秋时已开始扩建。
寺前七塔
山门
山门后是放生池,有桥
天王殿
大雄宝殿,雄伟庄严,有大树的遮挡,不能拍全。
大雄宝殿背面
王应麟撰《宝庆讲寺记》。据考证,王应麟一生只为两座寺院写过碑文,其中一座就在宝庆讲寺。
高大的香炉
大悲殿,里面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立像,宏伟大气,金碧辉煌,在宁波比较少见
大悲殿的千手千眼观音立像(转自百度)
大悲殿背后
祖师殿前的天井
王应麟纪念堂,还没有看到过寺院有王应麟立纪念堂的,可见王应麟与宝庆讲寺的关系非同一般。
评论